Q*@^lUx}
读书人分两种。一种人买了整屋子书,只是为了摆样子,或者是为了有人看到之后,对他说一句,真是一个读书的人,他就会傲娇的不得了,当你继续询问他最欢哪一部,讲述了什么内容时,他就会羞得满脸通红。还有一种人,或许读不了多少书,不过每读一本都要反复读,甚至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与作者同频共振,好像那里面写的人物就是他,或者就是他所了解的事情,或者感伤,或者彷徨,或者陶醉其中,不愿醒来。我不属于这两种人,我属于第三种,就是那种拿起一本书就读,觉得投缘的一气读完,不投缘的,丢到一边,也是摆了满屋子书,但是能够放进书架的不多,这样大家就应该知道我是对哪些书偏爱,哪些书无感了吧,或者我应该被称为书虫,而不是读书人。 t*L:]xaeM
徐瑾著的《有时》这本书,应该归类为书评范畴,而且作者算是很有水平的人,每一本书他都分析很透彻,很用心,绝没有敷衍了事。我也写了很多书评,也如作者一样,将读书当做了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我没有作者那样勤奋,或者说没像作者那样极其认真的读书,他不仅读书,还能很详实地说出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这本书的,作者一生写了多少作品,为何这部作品这样与众不同,可见他绝不是泛泛地读,而是带着一种真诚去品读,当然他这样读书的结果就是他对很多作者甚至作者的作品都能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对作品的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都会分析透彻,可谓真正的读书人。与他相比,我可不敢称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有一个特性,他们是选择性读书,而不是烂读;他们读书是仔细认真的读,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读;他们读书甚至反复读,带着情感去读,所以他们才会读出很多深远的意义,而我们大多数人读书,只为了消遣,打发时光,读过之后,书一丢,完事。这些不是读书人,是寻求感官刺激的人。 #2C_eF
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本书,他很卖力的宣传,希望证明一下自己的作品很受欢迎。其实最后买书的人多是亲人和朋友,而大多数人收到书后,会随手一丢,连翻上一次都懒得翻,我觉得这样的销售方式不是很好,第一,把自己的作品卖给一个不喜欢写文字的人,那是对自己作品的轻看。第二,朋友不是主动与你联系的,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朋友和同学对此有些反感,属于友情赞助,好像是要小钱一样。我觉得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批读者,毕竟自己写出的文字需要找到知音,但是要知道,知音难觅,我没有经营意识,我的书也只送给那些能够珍藏书的人(但愿吧),毕竟我了解自己的作品中有多少文字会吸引到人,有多少文字,不会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我还是对得起我自己写的文字,我希望它们不被亵渎。 JU2E1^
《有时》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读书人的偏好,他们读书绝不是心血来潮,他们很专注地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甚至被书中的某句话感动得茶不思饭不想,你别觉得这是一群书痴,其实,他们是一群活在一个一个故事中的人,读书的人,大多也都喜欢写文字,读得多了,他就会文思泉涌,就会写成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写字的乐趣,他们希望一个个虚拟的人物活起来,而他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变迁,这些人物中有他喜欢的角色,有他向往的角色,也有他自己,还有他所憎恶的角色,但是肯定不会固定成为某一个人,只能说有某个人的影子。我最近读了一些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驾驭这些故事的时候,那种信马由缰、酣畅淋漓的感觉,他们喜欢人格分裂般去创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当然没有生活来源的作品是没有根基的,要写出一部能够让人感兴趣读下去,甚至无法忘怀的作品,我相信每一位作者都会非常激动,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被人喜欢的,而不是逼着人家,或者求着人家来读你的文章。你的粉丝会追你的每一部作品,这时你才有资格沾沾自喜,因为这一切都值得。 f61>2#D
读书,其实是需要一种心境的,而且还要对作者有些敬畏,毕竟码文字不是一个轻松活,还能码出略带文采的文字,那就值得尊重,有时我们不要太挑剔,经典永远是经典,非经典有时也很精彩。 oooDYr{c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