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至今,40多年来自治区经贸委退休干部郝大妈将家庭大大小小各宗收支,在"家庭生产生活日记账本"上记录得翔实而具体,大到 2000年花7.36万元购置住房,小到1963年花3分钱买一支冰棒……账本记录着郝大妈一家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着首府市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y)gi
今年72岁的郝大妈,从1960年调到新疆工作后,她就给自己家庭建立了一本"生活日记账",把生活中的每项开支都记得一清二楚。 LH;k^q=a`
上世纪60年代10个月攒了10元钱 U92D
|h
"1961年11月6日,存入1元;1961年12月6日,存入1元…… 1962年8月6日,存入1元,累计10元。"一册2寸见方、蓝皮的"互助储金会会员证"是当年郝大妈家存款的"小账本",在这里记载着她家 1961~1962年间的10个月里的所存款额:10元钱。 wq0l e%UU
1960年由北京调至新疆工作的郝大妈和爱人当时已是2个孩子的父母,人疆后,收入分别由原来在北京时的50.50元、61元涨至了71.83元和88元。"按照当初,40元就能支付一个4口之家开支的消费水平,我和爱人也是'高薪族'。但由于我们还要承担父母、姐姐、弟弟家近20口人的部分生活费,所以负担还是很重的。10个月下来我们一共才积攒了10元钱。"郝大妈说。 )FhHyQ4
在她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应猪肉、粮食、白糖等的票据,郝大妈表示: "除了当时物资供应紧张外,没有钱去买也是主要的原因。" &Ml&m/"
上世纪70年代每年存款上千元 \~&nr
"从70年代开始,我们老家亲戚的孩子逐渐长大工作,不再需要每月我们给予的援助。这时疆内的物资供应也日趋宽裕,生活水平开始提高",郝大妈翻阅着账本显得非常兴奋, "我家从1973年开始每年的存款上了1000元。1963年时我花3分钱给女儿买了根糖水冰棒,孩子就高兴得像是过年;现在花2元钱买一根奶油雪糕,孙子还嫌不够高档呢。虽然物价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倍,但我们的消费能力、收入也都提高了很多倍。" k3):<z2$57
郝大妈指着账本说,1958年我家全年收入为1338元,支出总额为 877.96元;1979年收入1917.96元,支出1003.91元;2004年光我和老伴收入总额就是42565元,支出总额为16533.78元。 \LQ3G<<.b
对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郝大妈总结了四句话: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吃什么没什么";80年代,"有什么吃什么";90年代,"想什么吃什么";到了新世纪,是"不知道应该吃什么了"。如今,在闲暇之余,郝大妈和老伴总是琢磨如何搭配饮食。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