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新中国完成一个甲子的转换。年轻的共和国,和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一起见证了60年的沧桑巨变。 lSCkj72fx
t](t{!-u
当年,黎族领袖王国兴穿越敌军封锁线,潜渡琼州海峡,辗转香港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到达北平,在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开国大典。 ^+/bl
Xc`p+&r[x
当年,十世班禅大师致电毛泽东主席,代表全藏人民“致崇高无上之敬意,并矢拥护爱戴之忱”,由衷相信“今后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 Hb0^@K[<F
R;EfG.]&E
毫无疑问,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伟大事件,是20世纪人类史上的伟大事件。备受欺凌奴役的中华民族结束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中国的民族关系迎来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 -=))`260
2\]|X]|
从隔阂走向团结,从动乱走向安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60年前,我们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60年后,我们拥有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家园。 1m{fvg*g
Hi/sOwIP
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因为在他们的视野里,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大都没能避免分崩离析的命运。 .|AJ: V}<
PG<
8~{P7
苏东剧变引发“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各种形式的国家裂变、民族冲突,波及全球。或四分五裂,或族际冲突,或兵戎相见。一片纷扰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nM')y
D;hHvX\-
是什么让历史的“惯例”,在这里失效? K`.f*aUp
a@P 07"
(二)拨开时空的层层帷幕,可以发现,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多重牢固的纽带。 zn47uQ)S
)&3XTvpC`
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中国的周边地带分别是高山、浩海、大漠和戈壁,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阻隔了与区域外交通的同时,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密切交往。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之后,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 gK.Lh
l WxEoQGw4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格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理念就逐渐形成。秦汉开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以来,中国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灵归宿。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存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Y~rmac
AC8]|OUxLJ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 y$<.p
^c8dlX>#0
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由于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进一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绢马互市、茶马互市……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经济的天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联系,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FIKD5a
)=*vn4D'.
救亡图存的共同使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使中国各民族爱国一家、团结奋斗的意识空前觉醒,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各民族连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j~hTX9 <q
{x&^\B*@
疆域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位居世界第一,这样一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历史悠久而文明延绵不断,民族众多而国家长期统一,中华民族近现代之所以历经磨难、冲击、挑战没有分崩离析,反而多难兴邦实现空前的团结统一,其根源正在于此。 kKhLBs#Er
]ALi+ t@
(三)“民族脱离了国家这个实体,就会像软体动物从硬壳中被扯出一样,立刻变得歪歪斜斜、软软绵绵。”这是史学家的形象比喻。 T YTXkB;2
P -J kYB/
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牢固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Y@8F g@h@{
5 ,1Gxq8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诞生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3名少数民族代表的滚烫言辞,表达了各民族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和期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伟大命运共同体,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搭建起“认同的屋顶”。也正是从那一天起,世界注目的“中国神话”,开始了新的一篇。 (*`m =
@Zl;$;
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作,从人背马驮到天路横越,从无学可上到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大学生……60年来,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民族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各民族正在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现代化工农牧业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百元分别增加到13170元和3389元。 tum"iZ>\
@~lK &m7
马克思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国家认同,并不是认同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只有建立在实在利益、切身感受和共同未来之上,认同才真诚、持久,才有打破阻隔、穿越风雨的力量。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背后,正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它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GXB^66jF
-EqAS^/
(四)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国家的世界,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一般而言,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 u[#C2@3@
_}T(ink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国家存在的崇尚多元主义的“沙拉碗”现象,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国家奉行的用主流价值对其他民族加以融化和改造的“大熔炉”现象……外来冲击中被动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文明的古老国度,却采用了自己特有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中国式的“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留自己的个性,又有着和谐的关系、共同的家园。这样的模式,是中国式的“齐心协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度认同。 '4|_ 4@u
BAAp+7=/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走上法制化轨道;从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真正高举起民族团结的大旗,提出了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反帝反封建、共求解放幸福的革命纲领,并在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祖国。60年来,新中国秉承的团结起来、共建国家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9vV= xS`
&68NBTGyU
在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筑牢了认同的屋顶。 j PX`-
VA]1a@
中国民族政策“令人赞赏,值得世界上许多别的国家借鉴”,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尼古拉斯·泰普如此赞叹。凭借着在民族问题上明确的价值取向与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才能发扬光大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优良传统,才能从容因应动荡起伏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带领世界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走上一条持续的快速发展之路。一些外国专家和政要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w`L&emHqF
@N[b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动摇,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这四个“不动摇”,指明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zGS%h[5q
Vj
;8$i`q
(五)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大国,只有一个单一的民族;也没有哪一个大国,能够在世界变“平”的时代,免受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人口迁徙和文化碰撞的冲击。 gC;}w .s
" C*_GH?#z
在我们这个各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一亿多少数民族同胞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史上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 $^u`R,3
[Wtrv~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突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Y6L!}!Kk
UQ^$c"@e@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依然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和分裂势力的勾连呼应依然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K1XR\I@
{1h&Qj
面对复杂局面,所有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人都深知,对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eQ~y\\W
[8
1Y20DDg
(六)渴望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中,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怀。 krBw+]%Ej
}b1_DA-:
从现实利益看,民族分裂带来动荡甚至战乱,不符合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利益。从未来发展看,国家统一,才能凝聚人民的意志,支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基本原则。针对北爱尔兰问题,英国制定法律捍卫主权不可侵犯原则;防止魁北克分裂,加拿大出台《权限界定法》;许多国家在《刑法》中,都设立了反分裂的条款…… [-NG(U1g<?
eV]t~/q5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正是这种意识,使得“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伪“满洲国”等分裂行径旋起即灭;也正是这种意识,让中国人民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那些分裂主义分子,不仅背叛了祖国,也出卖了自己的民族,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vf
vJq
x;~s5rh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在西藏“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中,面对一些分裂国家、制造事端的行径,包括藏族和维吾尔族同胞在内的各族人民一致反对、强烈谴责,正说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是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NT :N4>Z3
QSzqi8X/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回首过去,是民族团结,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了古代的辉煌,走出近代的泥泞,重获现代的新生;展望未来,只有坚持民族团结,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只有56个民族聚成一条心,13亿同胞拧成一股绳,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路向前。 [q1`Z[uB#
P*q5rk>g}
(七)60年前,云南普洱境内,矗立起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 U@/uP006
lAB
K41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几种民族文字,书写同一个誓言。 R=v7hSgth
_"le.\
抚今思昔,从南北朝岭南冼氏夫人平叛,到明朝广西瓦氏夫人年近花甲率兵抗倭,从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到锡伯族等万里西戍新疆,从内蒙古草原母亲收养上海等地的“三千孤儿”,到汶川地震中各地志愿者赶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拯救同胞奔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儿女谱写的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佳话,史不绝书,世代相传,融汇为照亮时代的宝贵传统。 U'
g{D$
1<GE2o
60年过去,各民族和伟大祖国一道,翻越万水千山,共同向民族复兴迈进。云南普洱碑文的字迹,虽经岁月风雨依然历久弥新,回答着世界的关切,昭示着永恒的真理: *J CgZ)-
Dq%?Gq*M
“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o UqO$j
M
来源:人民网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