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网上假新闻可防可治 j`R).I6$
2009年05月31日 08:56:23 来源:中国记者 =X
4K8c>
Bj%)b8q]
jq)/XL
rSC DXrp6
假新闻,在一些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媒体罔顾新闻真实性,无度追求时效性、可读性之后,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而后来居上的网络传播给假新闻安上了翅膀,传得快,传得远,传得凶。 A4Q2 Ku
[mO_5d;;O
年初网上盛传“我舰队逼出跟踪潜艇”,说我海军赴亚丁湾护航舰队如何围堵不明潜艇迫其遁走的故事。后来军方证实,从未发生此事,一个火爆新闻立即被判了死刑。 hUOpG#
bs<|s2?
一查,原来是某都市报记者根据一次军事演习的纪实文学作品改编的新闻特写,作为付费稿件提供给某早报。早报上网,天下皆知,我网上一片欢呼,而南亚某国却借此反炒辱我军威。个别不伦记者的“妙手”之作,大大开了亿万网民一个玩笑。 W& 9&
ll\"
mesgE VH!x
同期还有“浏阳政府燃放五十万响鞭炮”“上海市政府发放公务员住房补贴”等假消息出笼,惹得广大网民蜂拥跟帖,民意极大发酵,结果一次一次被假消息制造者涮惨。 K:t5pN
#ZhHP<sz
虽然有识之士提出对假新闻采取“零容忍”态度,但是造假者照“假”不误。有利益驱动,有不良诉求,目的鲜明:或为点击量,或为造星,或为不当竞争,或为挑拨关系,煽动过激性、攻击性情绪,让政府、社会和部分民众骤然对立,破坏稳定和谐。 .\,&R6u`
z )j<u<O
假新闻何以出笼,是记者轻信传言、蓄意编造,还是发帖人随意杜撰、恶意造谣,相应环节的把关人哪里去了,一些未经核实的线索何以轻率纳入传播流程;假新闻是怎么传播的,其他媒体转载时有无判断,二次把关为何缺失,以致假新闻借助自身平台实现再传播;网民和受众为什么盲目从众,听谣信谣传谣,诚信教育何以收效不彰? +,Cv
=)K
QobnuN
泛泛而谈不行。应对具体案例大张旗鼓地曝光、揭露、剖析,深入阐明假新闻破坏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诚信系统,扰乱正常秩序,损害和谐人文生态,危害大焉。 .dw4I"vk
1J'sr"
得过且过不行。要对原造假者、传假者、恶炒者,个人以及媒体严厉处罚。新闻主管部门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如有虚假报道,情节严重者,一律吊销记者证,五年之内不得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规定也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登载、发送的新闻信息属于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停止其互联网信息服务或者停止接入服务。再严重者,如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诸罪的要件,就涉嫌触犯刑律,要纳入司法处置程序了。 Fu!Kp)2x
yo
!\'t,
光来硬的还不够,也要软处理。一是强化媒体把关机制,新闻网站自采新闻是否履行了严格审查程序,防止原创假新闻;有新闻登载资质的网站转载新闻,是否建立甄别、求证、核实、去伪程序,防止二次传播、再次传播假新闻。二是强化行业自律机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行业组织要建立反对假新闻公约,对假新闻行为进行行业公开谴责,建立新闻造假“黑名单”。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动员广大网民发现、质疑和举报。四是强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遏制不良互动行为,避免相互借势、造势,推波助澜。 c<\p3DSh
$\f
0"
有人说,网络本身具有自我净化功能,谎言终有一天会露馅现形。但是,公信力、社会诚信常常是脆弱的,损害、危害一旦形成便难以挽回。沉默“失”金,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清醒,及时识破、阻止谣言,及时公开信息、澄清传闻,我们将在一时一事上失去促进团结、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的机会。 >7xBcfr{
P !(7"4$S
如果网民不再信任我们,我们将一无所有。且以此句与网络媒体共勉。 (本刊特约评论员 作者:侯召迅,单位: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 wvpt =
-G {]=*r[v
|
一共有 5 条评论
Quote:
如今连这个都可以假,还有什么不可以假?
如今连这个都可以假,还有什么不可以假?
[upload=1]